中国大陆岩石圈厚度分布研究

被引:31
作者
安美建
石耀霖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岩石圈厚度; 地震波波速; 温度; 绝热等温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不同物理性质所估计的岩石圈厚度可能具有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大陆岩石圈等效弹性厚度往往只与岩石圈内部的某些岩层相关,因此它可能不代表一般意义上的岩石圈厚度。地震学岩石圈厚度虽然有较高的精度,但依赖于人为地对岩石圈的定义;并且其具有的短时间尺度效应决定了它与长时间尺度的岩石圈概念不一致。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因此其厚度定义的标准是较合理的。地震-热学岩石圈厚度研究利用地震波速反演得到的温度数据按照热学岩石圈标准来对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具有地震学和热学岩石圈厚度两者的优点,是较合理的对岩石圈厚度的估计。中国大陆地震-热学岩石圈厚度分布有如下特点:(1)中国东部岩石圈较薄,厚度约100 km,其中包括中国东北、中朝克拉通、扬子克拉通东部和华南造山带;(2)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南地区的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在160~220 km;(3)三大克拉通的岩石圈厚度有较大区别,扬子克拉通的核心最厚达约170 km,塔里木克拉通的核心厚度约140 km,中朝克拉通的厚度约100 km;(4)昆仑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上地幔内部较复杂,可能有大面积的部分熔融;(5)整个大陆岩石圈厚度分布并没有显示出与地壳年龄的线性相关关系,却表现出了与大地构造格局的直接关系。受板块碰撞强烈影响的地区,岩石圈较厚;受大洋俯冲带影响较强的地区,岩石圈较薄。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J].
赵俐红 ;
姜效典 ;
金煜 ;
金翔龙 .
地球科学, 2004, (02) :183-190
[2]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 [J].
朱介寿 ;
曹家敏 ;
蔡学林 ;
严忠琼 ;
曹小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5) :646-664+756
[3]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J].
苏伟 ;
彭艳菊 ;
郑月军 ;
黄忠贤 .
地球学报, 2002, (03) :193-200
[4]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J].
汪洋 ;
汪集 ;
熊亮萍 ;
邓晋福 .
地球学报, 2001, (01) :17-22
[5]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岩石层挠曲强度变化和均衡补偿机制 [J].
王勇,许厚泽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S1) :105-113
[6]   中国岩石层物理的地震学研究 [J].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1) :140-159
[7]   青藏高原岩石层三维和二维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J].
滕吉文,尹周勋,刘宏兵,张中杰,胡家富,孙克忠,魏计春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117-130
[8]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in western China .2 ZHAO Lihong,JIANG Xiaodian,JIN Yu,et al. Earth Sci—J China Univ Geosci . 2004
[9]  
Variationsof elastic thickness at continental thrust belts .2 McNUTT M K,DI AMENT M,KOGAN M G. J GeophysRes . 1988
[10]  
Inferringupper-mantle temperatures from seismic velocities .2 CAMMARANO F,GOES S,VACHER P,et al. PhysEarth Planet Ints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