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犯罪实证研究

被引:14
作者
王志强
机构
[1] 天津商业大学
关键词
刑释解教人员; 重新犯罪; 社会弱势; 犯罪易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7 [犯罪学];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无论在现象还是原因方面,重新犯罪与初次犯罪均存在不同,所以,对重新犯罪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是预防重新犯罪的前提。现阶段,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可以看作是其犯罪易感性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性双重作用的体现。因而,在预防重新犯罪过程中,亦应通过消除刑释解教人员犯罪易感性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性,减少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强势对该群体正常社会化的嵌入概率。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美现行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J].
江朔 .
法制与社会, 2009, (26) :19-20
[2]  
完善我国预防重新犯罪的体制建设——读解“首要标准”有感.[J].鲁兰;.刑法论丛.2009, 02
[3]   宽严相济政策下监狱矫正机制之重构 [J].
李建淼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 7 (01) :21-24
[4]   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 [J].
王志强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 (05) :3-13
[5]   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J].
张晶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2) :9-14+45
[6]   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 [J].
游伟 ;
陆建红 .
法学研究, 2004, (04) :3-14
[7]   试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 [J].
李忠华 .
云南社会科学 , 2001, (S1) :95-96
[8]   预防重新犯罪的对策研究 [J].
梅传强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3) :71-74
[9]  
罪犯改造论.[M].吴宗宪;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0]  
惩罚的哲理.[M].王立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