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

被引:14
作者
何慧根 [1 ,2 ,3 ]
胡泽勇 [1 ]
荀学义 [1 ,4 ]
孙俊 [1 ,5 ]
郝丽 [1 ]
徐丽娇 [1 ]
彭雯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
[3] 不详
[4] 重庆气候中心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6] 内蒙古气象台
[7] 四川省遂宁市气象局
[8] 不详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季节性冻土区; 潜在蒸散; 动力和热力作用; 水分因子; 干湿状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2 [蒸发与蒸散];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蒸散量在0.52~6.46mm之间;夏季蒸发力最旺盛,5~9月的月潜在蒸散量均超过了100mm,11月份潜在蒸散锐减至33mm,潜在蒸散年总量为1037.83mm;夏季热力蒸散量明显大于动力蒸散,而冬季动力蒸散明显大于热力蒸散。藏北冻土区仅在5~9月为半湿润气候,持续时间较短,冬半年的干旱和半干旱维持时间长。水分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土壤水分不是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J].
杜军 ;
边多 ;
鲍建华 ;
拉巴 ;
路红亚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 (06) :786-791
[2]   中国干湿状况和干湿气候界限变化研究 [J].
张方敏 ;
申双和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4) :574-579
[3]   45年来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J].
申双和 ;
盛琼 .
气象学报, 2008, (03) :452-460
[4]   近40年那曲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J].
毛飞 ;
卢志光 ;
张佳华 ;
郑凌云 .
高原气象 , 2007, (04) :708-715
[5]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J].
高歌 ;
陈德亮 ;
任国玉 ;
陈峪 ;
廖要明 .
地理研究, 2006, (03) :378-387
[6]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J].
马耀明 ;
姚檀栋 ;
王介民 .
高原气象 , 2006, (02) :344-351
[7]   近30年我国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 [J].
尹云鹤 ;
吴绍洪 ;
郑度 ;
杨勤业 .
科学通报, 2005, (15) :1636-1642
[8]   近30年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研究 [J].
吴绍洪 ;
尹云鹤 ;
郑度 ;
杨勤业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3) :276-283
[9]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J].
吴绍洪 ;
尹云鹤 ;
郑度 ;
杨勤业 .
地理学报, 2005, (01) :3-11
[10]   藏北高原典型草甸下垫面与HEIFE沙漠区辐射平衡气候学特征对比分析 [J].
钱泽雨 ;
胡泽勇 ;
杜萍 ;
马耀明 ;
石川裕彦 .
太阳能学报, 2003, (04) :45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