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地区大气干湿沉降元素通量及来源

被引:11
作者
李波 [1 ]
刘娅 [1 ]
姚燕 [1 ]
方芳 [1 ]
张志强 [1 ]
徐学纯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大气干湿沉降; 沉降通量; 元素; 吉林省西部; 环境测试;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0.01.030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通过检测吉林省西部地区大气干湿沉降中各元素含量,追踪其可能来源,探讨影响吉林西部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吉林省西部均匀布置大气干湿沉降采集点共55个,采样密度为15个/万km2。样品的检测在国土资源部长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进行。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富集因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吉林省西部大气中常量元素Al、Ca、Fe、K、Mg、Na以及N、C元素均表现出较高的沉降通量,采样点湿样部分与干样部分元素平均沉降通量及比值显示,所有元素均为沉淀部分大于溶解部分;各元素富集因子均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气综合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F1(F、Ni、Mo、Co、Cr、Cu、Mn、Zn、P、Hg、Ca、Fe、Mg)中除Zn外,其余元素的富集因子均接近1或远小于1,说明大气中的这些元素主要输入源为自然源或是自然界中沙土、岩石风化的尘埃。影响大气综合质量评价的次要因子F2(U、Th、Pb、C、As、Al、K、Na、B、N)中的各元素除U、Th、K、Na来源于自然源外,其余元素主要来源为人为源或受人为污染的可能性大。各元素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大气沉降样品中。来自于自然源或自然界中沙土、岩石风化的尘埃是影响吉林省西部大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人为污染是次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76 / 18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吉林西部地区沙尘暴形成的下垫面因素分析 [J].
王利群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2) :1-3+19
[2]   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进展 [J].
郑利霞 ;
刘学军 ;
张福锁 .
生态学报, 2007, (09) :3828-3834
[3]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
张燕 ;
崔学民 ;
樊明寿 .
草业科学 , 2007, (07) :12-17
[4]   对吉林省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J].
郭纪 ;
唐庆欣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6) :75-78
[5]   成都经济区As等元素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及来源研究 [J].
汤奇峰 ;
杨忠芳 ;
张本仁 ;
冯海艳 ;
王洪翠 .
地学前缘, 2007, (03) :213-222
[6]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李明 ;
秦丽杰 ;
李波 .
农业与技术, 2006, (04) :64-66
[7]   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J].
陈铭 ;
张树清 ;
傅晓阳 ;
王志强 ;
王丹丹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3) :21-24
[8]   秸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中有机示踪物的分析方法 [J].
朱先磊 ;
张元勋 ;
祝斌 ;
邵敏 ;
曾立民 ;
张远航 ;
魏永杰 ;
张鹏 .
环境化学, 2006, (01) :96-100
[9]   兰州市大气降尘污染物来源研究 [J].
杨丽萍 ;
陈发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04) :499-502
[10]   秸秆焚烧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J].
段凤魁 ;
鲁毅强 ;
狄一安 ;
刘咸德 ;
张弘远 ;
杨晓光 ;
虞统 .
中国环境监测, 2001, (03)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