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被引:6
作者
郝银全
潘懋
常毓文
谢培工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构造体系; 左旋雁列; 沿海岸带; 前第三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港歧口沿岸带位于太行山基底和鲁西基底接触的断裂带上———聊兰断裂北延段,沿海岸线呈NNE向展布。该带不仅是一个地理界线,而且是一个由基底断裂带控制的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和第三系构造转换带。本文从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入手,详细探讨了该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在平面上是由一系列NE向左阶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左阶雁列构造,垂向上具有正花状断裂组合特征;是在印支期NEE向大型舒缓隆起的背景上,受燕山早期(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深断裂的左旋压扭作用和燕山晚期的走滑作用形成,并在后期受到了喜马拉雅期伸展裂陷作用的强烈改造。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光弹模拟与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J].
马寅生 ;
曾庆利 ;
张兴 .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03) :219-228
[2]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J].
吴李泉 ;
郑玉梅 ;
曹代勇 ;
魏迎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4) :38-40
[3]   燕山及邻区中新生代挤压与伸展的转换和成矿作用 [J].
马寅生 ;
吴满路 ;
曾庆利 .
地球学报, 2002, (02) :115-121
[4]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吴永平 ;
付立新 ;
杨池银 ;
靳久强 .
石油学报, 2002, (02) :16-21+6
[5]   构造体系控制油气分布的研究 [J].
康玉柱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1, (02) :133-140
[6]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J].
郑亚东 ;
G.A.Davis ;
王琮 ;
B.J.Darby ;
张长厚 .
地质学报, 2000, (04) :289-302
[7]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J].
杜旭东 ;
漆家福 ;
陆克政 ;
付立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2) :125-130
[8]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J].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陈发景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5, (04) :316-323
[9]  
地质力学概论[M]. 科学出版社 , 李四光著,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