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被引:29
作者
:
王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高教研究室
王彬
机构
:
[1]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高教研究室
来源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 03期
关键词
:
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D O I
:
10.16797/j.cnki.11-5224/c.2006.03.020
中图分类号
:
G645.1 [];
学科分类号
:
040106 ;
摘要
:
职业倦怠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压力、角色冲突、管理体制的欠缺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通过缓解工作压力、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公平感、自我调节等措施,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J].
蒋会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蒋会平
;
刘宏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刘宏程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曾治国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53
-155
[2]
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
[J].
向祖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向祖强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7)
:87
-91+96
[3]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
[J].
吴明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明霞
;
张大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大均
;
郭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郭成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513
-516
[4]
教师职业倦怠解析
[J].
杨秀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杨秀玉
;
杨秀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杨秀梅
.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02)
:56
-60
[5]
JOB BURNOUT[J] . Christina Maslach,Wilmar B. Schaufeli,Michael P. Leiter.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01 (1)
←
1
→
共 5 条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J].
蒋会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蒋会平
;
刘宏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刘宏程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曾治国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53
-155
[2]
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
[J].
向祖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向祖强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7)
:87
-91+96
[3]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
[J].
吴明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明霞
;
张大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大均
;
郭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郭成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513
-516
[4]
教师职业倦怠解析
[J].
杨秀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杨秀玉
;
杨秀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杨秀梅
.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02)
:56
-60
[5]
JOB BURNOUT[J] . Christina Maslach,Wilmar B. Schaufeli,Michael P. Leiter.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01 (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