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各库大小及分解动态

被引:28
作者
陈锦盈 [1 ]
孙波 [2 ]
李忠佩 [2 ]
李海鹰 [1 ]
潘剑君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下蜀黄土;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分解速率;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8.01.017
中图分类号
S153.62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以下蜀黄土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林地、新旱地和老旱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各库大小和分解动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棕壤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分别为7 818.34~9 242.30 m g/kg,3 093.66~3 338.59 m g/kg,2 337.27~3188.40m g/kg。各碳库占总有机碳比例及平均驻留时间为:活性碳库0.41%3.81%,平均驻留时间3~40天;缓效性碳库23.23%79.11%,平均驻留时间5~24年;惰性碳库18.11%74.80%。土地利用类型从天然林地—新旱地—老旱地转变导致各层土壤缓效性碳库减小,中层惰性碳库增大,随着旱地耕作时间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根据呼吸培养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分解具有前期快速分解和后期稳定分解两个阶段,快速分解期为活性碳平均驻留时间。研究表明,旱地土壤较之天然林地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只要合理管理与耕作,旱地将是一个巨大的碳汇。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5+179 +1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C自然丰度变化 [J].
李志鹏 ;
潘根兴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244-251
[2]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J].
迟光宇 ;
王俊 ;
陈欣 ;
史奕 .
土壤, 2006, (06) :755-761
[3]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Ⅳ.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
赵丽娟 ;
韩晓增 ;
王守宇 ;
刘鸿翔 ;
李海波 ;
苗淑杰 ;
王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5) :817-821
[4]   玉米根际环境研究进展 [J].
韩希英 ;
宋凤斌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 (01) :37-41
[5]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J].
朱咏莉 ;
韩建刚 ;
吴金水 .
土壤通报, 2004, (05) :648-651
[6]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土壤通报, 2003, (06) :562-568
[7]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中国沙漠, 2002, (03) :19-27
[8]   根际中碳和氮的输入及转化 [J].
鄢来斌 ;
马义兵 ;
张福锁 .
土壤, 1993, (05) :242-245
[9]  
邵月红.我国亚热带和温带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InTEC模型的验证[D].南京农业大学,2005
[10]  
周广胜编著.全球碳循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