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C自然丰度变化

被引:26
作者
李志鹏
潘根兴
张旭辉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13C; 更新速率; 水稻土; 碳库; 团聚体; 总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耕作制更替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阐明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碳循环改变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选择了太湖地区毗邻的一块长期稻油轮作的稻田和一块稻田改种玉米3年的旱田,采集其剖面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全土和分离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中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并对选择性样本测定了有机质的δ13C值,分析改种玉米后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改种玉米3年后,耕层土壤TOC明显下降,而DOC和SMBC都有增加的趋势;改种玉米后20.2 mm粗团聚体颗粒组的TOC含量降低,而其他团聚体颗粒组TOC无显著变化。玉米地表层土壤(015 cm)原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均明显高于原稻田。改种玉米后进入水稻土中的源于玉米的新碳绝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且主要富集在粗团聚体颗粒组中。计算表明,粗团聚体颗粒组中有机碳更新周期明显较短。水田转变成旱地后,耕层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碳储量快速减少。这说明水稻土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可能因耕作改变下团聚体破坏而快速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244 / 2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表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太湖地区吴江市为例 [J].
侯鹏程 ;
徐向东 ;
潘根兴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68-72
[2]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J].
潘根兴 ;
周萍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327-337
[3]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J].
周萍 ;
张旭辉 ;
潘根兴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6) :765-771
[4]  
Tillage Effect on Organic Carbon in a Purple Paddy Soil[J]. HUANG Xue-Xia, GAO Ming, WEI Chao-Fu, XIE De-Ti and PAN Gen-X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Pedosphere. 2006(05)
[5]   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及影响因素 [J].
柏松 ;
黄成敏 ;
唐亚 .
土壤, 2006, (02) :148-152
[6]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J].
黄耀 ;
孙文娟 .
科学通报 , 2006, (07) :750-763
[7]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 [J].
李忠佩 ;
吴大付 .
土壤学报, 2006, (01) :46-52
[8]   湖南省稻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 [J].
刘守龙 ;
童成立 ;
张文菊 ;
吴金水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1) :118-125
[9]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J].
潘根兴 ;
赵其国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4) :384-393
[10]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赵其国 ;
蔡祖聪 .
中国基础科学, 2005, (02)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