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稻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

被引:25
作者
刘守龙 [1 ]
童成立 [2 ]
张文菊 [1 ]
吴金水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饱和固碳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对于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作为水稻产量最大的国家,迫切需要掌握稻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相应固碳措施。文章利用自主建立的土壤有机碳模型对湖南省稻田生态系统不同有机物投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现状)方式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饱和固碳量为39.75~64.90th/m2,半数模拟点已基本饱和,其余点仍具有3.38~4.19th/m2的固碳潜力;50%秸秆还田效果低于常规施肥方式,而50%秸秆+绿肥效果高于常规方式(平均高10.94th/m2);全量秸秆还田(冬闲)情况下稻田表层土壤饱和固碳量在55.57~94.25th/m 2之间,与稻田现有碳储量比较有4.15~33.46th/m 2的潜在提高幅度。如果全量秸秆还田结合冬季种植绿肥,土壤饱和固碳量则可以在稻田土壤现有碳储量的基础上平均提高65.77%。模拟结果还表明,湖南稻田土壤中,每年投入1th/m 2的新鲜有机碳可最终形成土壤有机碳饱和固碳量约12th/m2。研究表明,稻田土壤的饱和固碳量可以通过人为措施进行调控,增加有机物质的投入量(秸秆还田)和冬季绿肥种植是提高稻田土壤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J].
张琪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蒋定安 ;
黄洪光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236-242
[2]   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吴金水 ;
童成立 ;
刘守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1) :131-137
[3]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J].
沈雨 ;
黄耀 ;
宗良纲 ;
张稳 ;
徐茂 ;
刘林旺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11) :1312-1317
[4]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J].
王振忠 ;
吴敬民 ;
陈留根 ;
朱普平 .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03) :151-156
[5]   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 [J].
童成立 ;
吴金水 ;
向万胜 ;
刘子勇 ;
蒋平 ;
刘守龙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3) :229-233
[6]   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林心雄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8, (02) :45-52
[7]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root-zone of barley ( Hordeum vulgare L.) supplied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 at two rates[J] . Erick Zagal,Sigfus Bjarnason,U L F Olsson.Plant and Soil . 1993 (1)
[8]  
Computersim ulation ofchanges in soilm ineralnitrogen and crop nitrogen during autum n,winterand spring. AdiscottT M,W hithm ore A P. J.Agric.Sci.Cam b .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