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C自然丰度变化

被引:26
作者
李志鹏
潘根兴
张旭辉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13C; 更新速率; 水稻土; 碳库; 团聚体; 总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耕作制更替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阐明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碳循环改变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选择了太湖地区毗邻的一块长期稻油轮作的稻田和一块稻田改种玉米3年的旱田,采集其剖面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全土和分离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中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并对选择性样本测定了有机质的δ13C值,分析改种玉米后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改种玉米3年后,耕层土壤TOC明显下降,而DOC和SMBC都有增加的趋势;改种玉米后20.2 mm粗团聚体颗粒组的TOC含量降低,而其他团聚体颗粒组TOC无显著变化。玉米地表层土壤(015 cm)原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均明显高于原稻田。改种玉米后进入水稻土中的源于玉米的新碳绝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且主要富集在粗团聚体颗粒组中。计算表明,粗团聚体颗粒组中有机碳更新周期明显较短。水田转变成旱地后,耕层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碳储量快速减少。这说明水稻土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可能因耕作改变下团聚体破坏而快速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244 / 2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1]   Top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China and its loss by cultivation [J].
Song, GH ;
Li, LQ ;
Pan, GX ;
Zhang, Q .
BIOGEOCHEMISTRY, 2005, 74 (01) :47-62
[12]  
New insights into organic-mineral particles: composition, properties and models of molecular structure[J] . H.-R. Schulten,P. Leinweber.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2000 (5-6)
[13]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cleared temperate forest spodosols converted to maize cropping [J].
Jolivet, C ;
Arrouays, D ;
Andreux, F ;
Leveque, J .
PLANT AND SOIL, 1997, 191 (02) :225-231
[14]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J].
张琪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蒋定安 ;
黄洪光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236-242
[15]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J].
王晶 ;
解宏图 ;
朱平 ;
李晓云 .
生态学杂志, 2003, (06) :109-112
[16]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J].
倪进治 ;
徐建民 ;
谢正苗 .
生态环境, 2003, (01) :71-75
[17]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 [J].
刘启明 ;
王世杰 ;
朴河春 ;
欧阳自远 .
环境科学, 2002, (04) :89-92
[18]   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 [J].
刘启明 ;
朴河春 ;
郭景恒 ;
魏鲁明 ;
余登利 .
地质地球化学, 2001, (01) :32-35
[19]   用天然C丰度法评估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玉米地土壤中有机碳的来源 [J].
朴河春 ;
刘启明 ;
余登利 ;
郭景恒 ;
冉景丞 .
生态学报, 2001, (03) :434-439
[20]   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及其表征指标的研究 [J].
倪进治 ;
徐建民 ;
谢正苗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01)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