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表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太湖地区吴江市为例

被引:16
作者
侯鹏程 [1 ]
徐向东 [2 ]
潘根兴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吴江市农林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有机碳; 水稻土; 碳固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耕地质量监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江苏省吴江市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并与该市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吴江市土壤耕层平均有机碳密度比1982年提高(0.14±0.05)t.hm-2.cm-1;在稻田、桑园、菜地、林地、果园、旱地6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中,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并比1982年稻田耕层有机碳密度增加(0.21±0.06)t.hm-2.cm-1。近20多年来,吴江市水稻土的碳固定增加了1.8×103t,但由于该市的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总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减少量为14.32×105t。因此,稻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陆地碳固定上有着特殊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D].张琪.南京农业大学.2004, 03
[2]   Top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China and its loss by cultivation [J].
Song, GH ;
Li, LQ ;
Pan, GX ;
Zhang, Q .
BIOGEOCHEMISTRY, 2005, 74 (01) :47-62
[3]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J].
许信旺 ;
潘根兴 ;
侯鹏程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6) :195-198+202
[4]   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有机质矿化与CO排放估算 [J].
雷宏军 ;
李保国 ;
白由路 ;
黄元仿 ;
李科江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10) :2035-2042
[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高洪 ;
刘艳 ;
于小军 .
生态学杂志, 2005, (04) :360-363
[6]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赵其国 ;
蔡祖聪 .
中国基础科学, 2005, (02) :12-18
[7]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黄方 ;
刘湘南 ;
刘权 ;
王平 .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06) :18-21
[8]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J].
张琪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蒋定安 ;
黄洪光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236-242
[9]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00-109
[10]   太湖地区水稻土pH及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变化影响因素初探 [J].
成杰民 ;
潘根兴 ;
郑金伟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3)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