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修复
被引:11
作者:
李红月
机构:
[1] 辽宁省水土保持局
来源:
关键词:
矿区;
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
植被盖度;
温度;
含水量;
蒸发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据辽宁省有6 881个矿点调查分析,矿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强度以上级侵蚀面积的17.73%。黏土类矿区植被盖度恢复不足15%,其它矿区的排岩场十几年植被盖度也难以恢复到10%。露天矿开采后平均坡度高达52°。排岩场地温与对照相比,夏季高3℃7℃。矿区极端最高温度比对照高6℃,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对照9℃以上。矿区岩土含水量雨后最高仅为12.53%,煤矸石含水量低于8.0%。排岩场的蒸发量远高于对照,但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对照。表明矿区气流运动剧烈,土壤、空气中的水分损失迅速,植被多因生理缺水而死亡。矿区植物在春、秋季易受冻害,夏季又易受灼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强化执行矿区生态恢复政策,使全省矿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在政策上得到有效保证。建议科研单位积极研究适宜矿区生态修复—防滑坡、能蓄水保土的工程构件,为植物措施创造前期生存条件;研究遴选适宜矿区生态修复的耐干旱、耐贫瘠、耐高温的树草种……出台具体、科学实用、经济可行的治理技术,尽快在全省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2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