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被引:23
作者
毛长义
张述林
田万顷
机构
[1]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区域共生; 古镇旅游; 驱动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基于AHP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环城游憩带为例 [J].
张述林 ;
田万顷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8 (02) :70-74
[2]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业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J].
卞显红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7) :119-126
[3]   区域旅游关联与景区(点)系统分形结构的关系——以四川省为例 [J].
杨国良 ;
张捷 ;
彭文甫 ;
吴妍 ;
徐霞 ;
吴贵蜀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 (02) :257-265+140
[4]   基于共生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对晋陕豫三省的实证分析 [J].
杨永刚 ;
景天星 ;
秦作栋 .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630-634
[5]   近年国外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J].
王莉 ;
陆林 ;
卢松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05) :79-84
[6]   浅析成都古镇旅游的雷同性问题 [J].
张哲乐 .
商业时代, 2007, (06) :109-110
[7]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J].
卢松 ;
陆林 ;
徐茗 .
人文地理, 2005, (05) :76-79+42
[8]   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 [J].
刘德谦 .
旅游学刊, 2005, (02) :47-53
[9]   对巴渝历史古镇保护的区域性认识 [J].
赵万民 .
重庆建筑, 2003, (04) :6-8
[10]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J].
吴必虎 .
地理科学, 2001, (04) :3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