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被引:51
作者:
胡朝霞
[1
]
雷恒池
[1
]
郭学良
[1
]
金德镇
[2
]
齐彦斌
[2
]
张晓庆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来源:
关键词:
层状云;
观测和数值模拟;
三层模型;
降水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13 [湿度、降水和蒸发观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云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冰晶层,第二层为过冷水层,第三层为暖水层)分析了云的结构及降水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这个模型基本反映了降水性层状云的结构和降水产生的物理过程。在第一层中,冰晶的凝华增长很重要,也存在冰晶的碰并过程。在第二层中,冰晶和雪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凝华过程,Bergeron过程作用很大,但不同时刻Bergeron过程的作用程度不同。第三层中主要有云滴、雨滴和从第二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云的第一层对第二层有播种作用,冰晶层对降水的贡献为7%,过冷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54%,暖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39%,降水的产生中冷云过程作用稍大,但暖云过程也起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25 / 439
页数:1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