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142
作者
王少剑
谢紫寒
王泽宏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县域人均碳排放;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面板分位数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县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和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了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变化、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并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对县域人均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加大,且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差距悬殊。(2)县域人均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碳排放远高于其他地区,空间极化效应明显。(3)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的区县数量逐渐增多且分布重心向西北移动,而低—低集聚的区县数量不断减少,主要集中于中南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集聚类型具有空间锁定效应。(4)人口密度、政府财政支出对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第二产业产值规模、碳排放强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中低碳排放水平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是实现整体碳减排的关键。因此,政府减排策略的落实应考虑区县碳排放的阶段性差异,实现落后地区发展和转型"两手抓"的同时发挥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在碳减排中的先导作用。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作为现阶段县域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3103 / 311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5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J].
黄金川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03, (02) :211-220
[52]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data [J].
Koenker, R .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04, 91 (01) :74-89
[53]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 Richard York,Eugene A Rosa,Thomas Dietz.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3 (3)
[54]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pressure on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1975–1996: evidence from pooled cross-country data[J] . Anqing Shi.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3 (1)
[55]   ESTIMATING THE ASYMPTOTIC COVARIANCE-MATRIX FOR QUANTILE REGRESSION-MODELS - A MONTE-CARLO STUDY [J].
BUCHINSKY, M .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5, 68 (02) :303-338
[56]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J].
EHRLICH, PR ;
HOLDREN, JP .
SCIENCE, 1971, 171 (3977)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