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仪式与政治斗争——重庆《新华日报》的祝寿活动及意义探析

被引:9
作者
伍静
机构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新华日报; 仪式; 象征; 交往;
D O I
10.16057/j.cnki.31-1171/g2.2018.09.010
中图分类号
G219.29 [新闻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重庆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通过征用祝寿、诗词唱和等传统文人民间交往素材,将其公开化为轰轰烈烈的媒介仪式,利用报纸的放大效应,赋予郭沫若、茅盾等文人以文艺界领袖地位,透过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力带动左翼文化圈在报上报下的聚合与壮大,重整了上海"左联"之后被打散的文人队伍,使之形成党领导下的"平时无形,用时有形"的影子群体,并借助媒介仪式的象征力量展示万众一心的团结,构建出共产党人领导文化界的政治现实,激发更多同路人的追随与认同。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文史资料精选.[M].《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 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2]  
南方局党史资料.[M].南方局党史资料编辑小组编;.重庆出版社.1990,
[23]  
郭沫若选集.[M].郭沫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4]  
在反动堡垒里的斗争.[M].翁植耘 编著.重庆出版社.1982,
[25]  
《新华日报》的回忆.[M].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6]  
浪花.[M].林默涵著;.作家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