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中油气初次运移输导体系分类及特征

被引:6
作者
康德江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毛细管力; 微裂缝; 粒间破裂缝; 碎屑岩; 初次运移; 输导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初次输导体系对于油气二次运移有着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最终油气藏规模。参照、类比烃类二次运移输导体系,从微观角度分析入手,基于不同油气微观输导通道的产生和组合形式,将碎屑岩中油气初次运移输导体系分为3类,即:正常型、次生型和终结型。正常型输导体系由烃源岩颗粒孔隙喉道和干酪根网络组成,以生烃膨胀而增大的毛细管力为主要动力,油气多以混溶相排出,少量为非混溶相;次生型输导体系由大量烃源岩次生微裂缝构成,源岩内部异常高压是非混溶相油气排替的主要动力,是排烃量最大、效率最高的输导体系类型;终结型输导体系由大量颗粒破裂缝和残存的少量微裂缝构成,剩余异常压力是驱动力,但效率很低,输导作用很小,直至消失。随着盆地中烃源岩埋藏史的变化,正常型与次生型输导体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但终结型输导体系意味着初次运移通道的永久闭合和输导时期的完全终结。
引用
收藏
页码:455 / 46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31]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成油初次运移 [J].
张卫彪 ;
钟宁宁 ;
任德贻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0, (06) :73-77
[32]   川东石炭系气藏烃类注入史研究 [J].
陈盛吉 ;
魏小薇 ;
王丽英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1, (02) :21-29
[33]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学背景与条件 [J].
罗晓容 .
石油学报, 2001, (06) :24-29+5
[34]   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 [J].
张照录 ;
王华 ;
杨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133-135
[35]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储层孔隙结构 [J].
应凤祥 ;
杨式升 ;
张敏 ;
李豫喜 ;
周宏燕 .
沉积学报, 2002, (01) :75-79
[36]   油气生成、运移模拟实验探讨 [J].
陈强路 ;
刘毅 ;
朱美茜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9, (04) :352-356+306
[37]  
Aspect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Mesozoic in the Paris Basin as deduced from an organic geochemical survey. J. Espitalia J. R. Maxwell Y. Chenet and F. Marquis. Organic Geochemistry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