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成藏与纳米油气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9
作者
杨庆杰 [1 ,2 ]
张恒发 [1 ,2 ]
张革 [2 ]
林景晔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页岩气; 成藏; 纳米油气; 无形圈闭; 水力压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深入认识页岩气形成过程及纳米油气资源,通过对页岩气藏成藏机理及水力压裂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无形圈闭的概念。页岩气最有利的聚集部位是无形圈闭,它的形成与构造应力、区域构造背景及岩石性质密切相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页岩层及低渗透砂岩层未发生明显形变,仅在岩层内部产生破裂,形成构造裂缝,其中张开度在微米级以上且相互连通的裂缝和孔隙可作为储集空间形成油气藏。页岩气藏是浮力在微米级以上孔隙中作用的结果,纳米孔隙不连通,不能聚集成藏,并且无法压裂改造。非常规油气藏的聚集原理与常规油气藏相同,油气在储层孔隙中聚集的动力都是流体密度差产生的浮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用 [J].
王永辉 ;
卢拥军 ;
李永平 ;
王欣 ;
鄢雪梅 ;
张智勇 .
石油学报, 2012, 33(S1) (S1) :149-158
[2]   从致密油气到页岩油气——中国非常规油气发展之路探析 [J].
张抗 .
中国地质教育, 2012, 21 (02) :11-15
[3]   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及其评价思路和内容 [J].
于炳松 .
地学前缘, 2012, 19 (03) :252-258
[4]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J].
邹才能 ;
朱如凯 ;
吴松涛 ;
杨智 ;
陶士振 ;
袁选俊 ;
侯连华 ;
杨华 ;
徐春春 ;
李登华 ;
白斌 ;
王岚 .
石油学报, 2012, 33 (02) :173-187
[5]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J].
邹才能 ;
杨智 ;
陶士振 ;
李伟 ;
吴松涛 ;
侯连华 ;
朱如凯 ;
袁选俊 ;
王岚 ;
高晓辉 ;
贾进华 ;
郭秋麟 ;
白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1) :13-26
[6]   中国工程院十四位院士力谏开发非常规油气 [J].
舟丹 .
中外能源, 2011, 16 (09) :98-98
[7]   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 [J].
龙鹏宇 ;
张金川 ;
唐玄 ;
聂海宽 ;
刘珠江 ;
韩双彪 ;
朱亮亮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3) :525-532
[8]   页岩气赋存形式和初始原地气量(OGIP)预测技术 [J].
王飞宇 ;
贺志勇 ;
孟晓辉 ;
包林燕 ;
张慧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3) :501-510
[9]   页岩气理论研究的基础意义 [J].
张金川 ;
边瑞康 ;
荆铁亚 ;
唐玄 ;
尹腾宇 ;
张琴 ;
朱华 .
地质通报, 2011, 30(Z1) (Z1) :318-323
[10]   哈尔金混合气藏成因及气体的垂向分布规律 [J].
林景晔 ;
姜涛 ;
宋立斌 ;
曹跃 ;
夏丹 ;
王颖 .
石油学报, 2010, 31 (06) :92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