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被引:337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陶士振
李伟
吴松涛
侯连华
朱如凯
袁选俊
王岚
高晓辉
贾进华
郭秋麟
白斌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纳米油气; 纳米技术; 源储共生致密油气; 非常规油气; 致密油; 致密气; 页岩气; 页岩油; 连续型油气聚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层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近源致密储集层系中,涵盖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灰岩油等,储集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油气水在纳米孔喉中渗流能力差,相态分异难,主要依靠超压驱动,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致密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发育源储共生型致密层系、碳酸盐岩缝洞层系、火山岩缝洞层系、变质岩裂缝层系等多种类型油气聚集层系,其中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位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源内或近源层状大面积聚集,是资源分布的主体和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为典型实例,提出连续型油气"两线一区"(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评价方法。图10表9参32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 [J].
邹才能 ;
朱如凯 ;
白斌 ;
杨智 ;
吴松涛 ;
苏玲 ;
董大忠 ;
李新景 .
岩石学报, 2011, 27 (06) :1857-1864
[2]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J].
邹才能 ;
董大忠 ;
王社教 ;
李建忠 ;
李新景 ;
王玉满 ;
李登华 ;
程克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6) :641-653
[3]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J].
邹才能 ;
张光亚 ;
陶士振 ;
胡素云 ;
李小地 ;
李建忠 ;
董大忠 ;
朱如凯 ;
袁选俊 ;
侯连华 ;
瞿辉 ;
赵霞 ;
贾进华 ;
高晓辉 ;
郭秋麟 ;
王岚 ;
李新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2) :129-145
[4]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袁选俊 ;
朱如凯 ;
董大忠 ;
李伟 ;
王岚 ;
高晓辉 ;
公言杰 ;
贾进华 ;
侯连华 ;
张光亚 ;
李建忠 ;
徐春春 ;
杨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6) :669-682
[5]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朱如凯 ;
袁选俊 ;
李伟 ;
张光亚 ;
张响响 ;
高晓辉 ;
刘柳红 ;
徐春春 ;
宋家荣 ;
李国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3) :307-319
[6]   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 [J].
戴金星 ;
邹才能 ;
陶士振 ;
刘全有 ;
周庆华 ;
胡安平 ;
杨春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4) :473-484
[7]   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 [J].
马永生 .
石油学报, 2007, (02) :9-14+21
[8]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1986, (01) :1-21
[9]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和分布 [J].
胡见义 ;
徐树宝 ;
童晓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6,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