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被引:137
作者
邹才能 [1 ]
陶士振 [1 ]
朱如凯 [1 ]
袁选俊 [1 ]
李伟 [1 ]
张光亚 [1 ]
张响响 [1 ]
高晓辉 [1 ]
刘柳红 [1 ]
徐春春 [2 ]
宋家荣 [2 ]
李国辉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层状大气区; 层状蒸发式排烃; 差异分流汇聚; 非常规圈闭; “连续型”油气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基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地质背景、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是发育于含煤地层的"连续型"气藏、层状岩性大气区,煤系烃源岩大面积层状蒸发式排烃,盆缘造山带"幕式"冲断挤压背景下多物源间断性快速注入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粗粒三角洲体系,平缓构造背景下低—特低渗透砂体内天然气运聚过程中浮力作用受限,达西和非达西渗流机制并存,形成气-水-干层共生的混相成藏系统等新认识。对成岩相进行了定量分类,确定了8种成岩亚相、20种成岩微相。运用压实率、胶结率、溶蚀率等指标定量表征成岩相,运用Ro值、地层水参数等定量剖析了成岩相的成因。"连续型"气藏形成的大气区主要发育于中国中部构造稳定的大型陆相坳陷、前陆平缓斜坡或海陆交互相环境,具有大面积层状展布、无明显的圈闭界限和直接盖层、连片砂体弥漫式含气并有"甜点"、资源规模大、储量丰度较低和开采技术要求高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J].
朱如凯 ;
赵霞 ;
刘柳红 ;
王雪松 ;
张鼐 ;
郭宏莉 ;
宋丽红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1) :46-55
[2]   成岩相的形成、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周慧 ;
张响响 ;
何东博 ;
周川闽 ;
王岚 ;
王雪松 ;
李富恒 ;
朱如凯 ;
罗平 ;
袁选俊 ;
徐春春 ;
杨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5) :526-540
[3]  
中国大气区和大气田的地质特征[J]. 邹才能,陶士振.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2)
[4]   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 [J].
戴金星 ;
邹才能 ;
陶士振 ;
刘全有 ;
周庆华 ;
胡安平 ;
杨春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4) :473-484
[5]   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1) :5-12
[6]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谷志东 .
地质学报, 2006, (11) :1739-1751
[7]   深盆气藏的压力特征及成因机理 [J].
马新华 ;
王涛 ;
庞雄奇 ;
周海燕 ;
姜振学 .
石油学报, 2002, (05) :23-27+6
[8]   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J].
戴金星 ;
夏新宇 ;
洪峰 ;
赵林 ;
孙冬敏 ;
石昕 .
科学通报, 1999, (22) :2455-2464
[9]  
四川盆地构造层序与天然气勘探[M]. 地质出版社 , 汪泽成等著, 2002
[10]  
我国煤系的气油地球化学特征、煤成气藏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戴金星等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