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的难点与对策

被引:13
作者
刘照光
潘开文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四川成都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陡坡退耕还林地; 成因与危害; 退耕难点与机遇; 主要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82803 ; 120405 ;
摘要
长江上游属于 2 5°以上的陡坡退耕还林地面积达 170万hm2 ,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 ,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实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陡坡耕地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以及退耕的难点与有利时机 ,并探讨了详细分析了主要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426 / 4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四川统计年鉴.[M].四川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M].许厚泽;赵其国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3]  
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M].陈灵芝;陈伟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川西北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研究.[M].刘照光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5]   保留带与造林带水土和养分再分配效应 [J].
潘开文 ;
刘照光 ;
陈庆恒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06) :551-556
[6]   10a生连香树人工群落生物量研究 [J].
潘开文 ;
刘照光 ;
不详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1999, (02) :10-19
[7]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 [J].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5, (03) :277-282
[8]   四川盆地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后林地侵蚀变化及其预测 [J].
潘开文,杨冬生,江心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5, (01)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