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北地区夏大豆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改良与展望

被引:10
作者
冯其虎
张复宁
杨加银
机构
[1]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
关键词
夏大豆; 品种更替; 籽粒产量; 收获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先后推广的16个夏大豆代表品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变化的研究,看出本区大豆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变化因素为:百粒重与每荚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物量的稳步增长;植株矮化、节数和分枝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而以鼓粒期为主的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本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应在现有百粒重的基础上,协调好粒重、粒数和荚数三者关系,适当提高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同时注意增加生物量,提高收获指数;生育期不宜再缩短,注意长鼓粒期的选择;进而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72 / 17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源-库性状的变化 [J].
吴纪民 ;
吴兆苏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8, (01) :8-13
[2]   北方夏大豆高产性状结构剖析 [J].
郝欣先 ;
蒋惠兰 ;
李星华 ;
丁发武 ;
王金龙 ;
彭继青 .
大豆科学, 1987, (01) :11-19
[3]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初步探讨 [J].
隋德志 ;
王连铮 ;
王培英 .
大豆科学, 1986, (01) :11-16
[4]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 [J].
吴兆苏 ;
魏燮中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03) :14-22
[5]  
农业试验统计[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莫惠栋 编著, 1984
[6]  
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马育华 编著,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