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白沙河段最大地表水平位移量的成因分析

被引:5
作者
高翔 [1 ,2 ]
何宏林 [2 ]
魏占玉 [2 ]
董绍鹏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带; 最大水平位移; 分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最大同震位移量是活动构造研究、断层活动特性判定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关系到地震危险区最大震级、地震复发间隔的确定等定量评估。地震地表破裂的同震位移分布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汶川8.0级地震是一个以逆冲型为主的破裂事件,同震位移多表现为垂直位错,同时也存在右旋走滑位移,这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破裂面上擦痕所显示的运动方式基本一致。此次地震的最大同震水平位移量为4.5m,附近还有高达5m的垂直位移量。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表明,最大水平位移量可能是逆冲量沿不同方向破裂带分解以及断裂倾角变化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004 / 10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何宏林 ;
孙昭民 ;
王世元 ;
王纪强 ;
董绍鹏 .
地震地质, 2008, (02) :359-362
[2]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J].
陈国光 ;
计凤桔 ;
周荣军 ;
徐杰 ;
周本刚 ;
黎小刚 ;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2007, (03) :657-673
[3]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J].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
地震地质, 1994, (04) :389-403
[4]  
Active tectonics and erosional unloading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 Alexander L. Densmore,Yong Li,Michael A. Ellis,Rongjun Zhou.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