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与“5·12”汶川地震对比分析

被引:33
作者
殷志强 [1 ]
赵无忌 [2 ]
褚宏亮 [1 ]
孙巍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吉林大学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基本特征; 对比分析;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06.015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了Ms7.0级强烈地震,其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文章分析了"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典型案例,并与"5·12"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次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区断裂带活动性质、地貌特征、地形坡度、地震烈度等对崩塌滑坡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滚石)、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四类,与汶川地震诱发灾害相比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中小型浅表层滑坡崩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高陡边坡和高山峡谷区;②芦山地震区宝兴县冷木沟和校场沟泥石流和2010年甘肃舟曲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灾害具有极为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孕灾条件;③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机制主要有:拉裂-崩滑-碰撞-铲刮-碎屑流、拉裂-崩落、震动-降雨-崩塌(滑动)-泥石流、震动-抛掷(滚动)四种,震后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叠加的结果;④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因其震级、断裂带性质及破碎程度、地形地貌等差异诱发的地质灾害存在明显的异同点,灾害类型基本相同,而方量、数量、危害等方面差异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145 / 11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M].殷跃平; 等著.科学出版社.2013,
  • [2]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许志琴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 [3] 2008年以来中国5次典型地震事件诱发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析
    殷志强
    陈红旗
    褚宏亮
    徐永强
    赵无忌
    [J]. 地学前缘, 2013, 20 (06) : 289 - 302
  • [4] 西南山区短时强降雨诱发型低频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为例
    铁永波
    周洪福
    倪化勇
    [J]. 灾害学, 2013, 28 (04) : 110 - 113+187
  • [5] 2013年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赵翠萍
    周连庆
    陈章立
    [J]. 科学通报 , 2013, (20) : 1894 - 1900
  • [6] 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
    徐锡伟
    闻学泽
    韩竹军
    陈桂华
    李传友
    郑文俊
    张世民
    任治坤
    许冲
    谭锡斌
    魏占玉
    王明明
    任俊杰
    何仲
    梁明剑
    [J]. 科学通报 , 2013, (20) : 1887 - 1893
  • [7]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
    刘成利
    郑勇
    葛粲
    熊熊
    许厚泽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6) : 1020 - 1026
  • [8]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张岳桥
    董树文
    侯春堂
    石菊松
    吴中海
    李海龙
    孙萍
    刘刚
    李建
    [J]. 地质学报, 2013, 87 (06) : 747 - 758
  • [9] 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 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J].ZHANG Yongshuang;DONG Shuwen;HOU Chuntang;GUO Changbao;YAO Xin;LI Bin;DU Jianjun;ZHANG Jiagui;.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3, 03
  • [10] “4·20”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裴向军
    黄润秋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3) : 257 -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