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南北向构造带的形成发展及含油气性

被引:3
作者
孙国凡
机构
[1] 地质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带; 经向构造体系; 鄂尔多斯地区; 含油气性; 拗陷; 凹陷; 地质构造; 复背斜; 地槽; 贺兰山; 挤压应力; 下古生界; 银川地堑; 生油层; 地层; 北北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本文论述范围是指桌子山、贺兰山、牛首山、大小罗山、青龙山,向南至六盘山以东固原、平凉一带。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东侧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侧与陇东部分地区。地理座标界于北纬35°—40°,东经105°—108°之间。 这一南北狭长地带为中国东部与西部构造区划的分野地带,并为我国著名地震带而引人注目,我国各大地构造学派从不同观点出发,对本区大地构造性质的认识和命名是多样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 [J].
张文佑 ;
钟嘉猷 .
地质科学, 1977, (03) :197-209
[2]   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J].
李四光 .
地质学报, 1954, (04) :339-410+442+444
[3]   中国祁连山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J].
魏春海 .
地质学报, 1978, (02) :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