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被引:13
作者
王洪才
机构
[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大学; 传统性; 现代性; 后现代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0 [高等教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衡量大学发展的哲学向度,但它们都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大学传统性表现为对人类文明的继承性,集中体现在教学功能上;大学现代性表现为对人类知识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科研功能上;大学后现代性则表现为对知识的反思性,集中体现在社会服务功能上。大学的历史发展反映了知识内在属性从祭品向消费品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的后现代性越来越凸显,如何有效地予以回应成为中国大学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后现代性的展现呼唤大学走向共同治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也呼唤大学教学模式必须不断创新。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何谓“学生中心主义”? [J].
王洪才 .
大学教育科学, 2014, (06) :62-66
[2]   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 [J].
王洪才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4, (06) :1-7
[3]   论大学生评教中的文化冲突 [J].
王洪才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3 (03) :146-152
[4]   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模式选择 [J].
王洪才 .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09) :24-29
[5]   知识生产的模式Ⅱ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案例分析 [J].
文东茅 ;
沈文钦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 (04) :65-74+189
[6]   英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现象及其经验 [J].
王洪才 ;
曾艳清 .
教育发展研究, 2010, (01) :65-69
[7]   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 [J].
卢风 .
哲学动态, 2008, (10) :68-76
[8]   论大学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J].
魏海苓 .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3) :23-27
[9]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 [J].
石中英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02) :29-36
[10]  
大众高等教育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 , 王洪才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