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在数值产品中的推广应用
被引:4
作者:
牛璐
[1
,2
]
王国复
[3
]
黄菲
[1
,2
,4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2] 山东省高校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气候中心
[4] 宁波大学宁波市非线性海洋和大气灾害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冻雨;
冻雨潜在发生指数;
ECMWF模式;
预报;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15.02.010
中图分类号:
P426.63 [固态晶状降水];
P456.7 [数值预报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冻雨发生时特定的地面温度、地面湿度及高空温度三个基本特征,定义了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FRGPI)并进行了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及模式预报产品,结合2013/2014年冬季冻雨发生情况,对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进行了推广应用。结论如下:2014年2月上旬,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及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中国南方产生冻雨的适宜的地面温度t、温度露点差D及高空温度层结Er,因此出现大范围冻雨灾害。2月中旬贵州受西南低涡及暖湿气流影响,也产生了适宜的t、D及Er条件,遭受了持续性冻雨灾害。2013/2014年冬季期间,适宜冻雨的温度t集中在冬季寒潮过程中0℃等温线所在地区,温度露点差D集中在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区域,高空温度层结Er集中在中高纬与低纬天气系统交界地带;三部分交叉区域则为冻雨高发地带,且地面温度露点差可能是制约冻雨分布的主要因素。将FRGPI指数与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发现,可以提前10 d有效地对冻雨灾害进行预报,对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实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1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