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5
作者
陈付贵 [1 ]
陈荣江 [1 ]
王清连 [2 ]
机构
[1] 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杂交春棉; 纤维品质; 区域特征;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8.08.016
中图分类号
S562.01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杂交春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优质棉区域化种植和棉花生态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5年黄河流域17个试点、19个杂交春棉品种的棉花样品,检测其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纺纱指数等8项指标,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总体特征为纤维长度适中、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中等偏高,纺纱指数适纺60支纱的高强力棉仅占22.6%。8项品质指标可归纳为3个公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77.85%。17个生态区划分为5个棉纤维品质生态亚区,Ⅰ亚区包括淮北、石家庄、西华、新乡、杨凌;Ⅱ亚区包括临西、安阳、天津;Ⅲ亚区包括沧州、郑州、昌邑、惠民、运城;Ⅳ亚区含邯郸、商丘;Ⅴ亚区含临清、宁津。Ⅱ亚区平均纤维长度(30.73 mm)、比强度(31.33 CN/tex)、纺纱指数(155.03)为最高,麦克隆值(4.33)为最低,综合品质表现最好,为优质棉区;Ⅰ亚区的纤维品质各项指标略逊于Ⅱ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两亚区棉纤维品质指标中等偏低,为中下品质棉区;Ⅳ亚区棉纤维品质最差,为低质棉区。【结论】Ⅱ亚区为优质棉区,Ⅰ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亚区为下品质棉区,Ⅳ亚区为低质棉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0+107 +10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应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研究春棉数量性状及品种分类 [J].
陈荣江 ;
陈付贵 ;
朱明哲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04) :399-403
[2]   河南棉花纤维品质的生态分布及聚类分析 [J].
陈荣江 ;
孙长法 ;
朱明哲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5) :478-482+487
[3]   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J].
陈荣江 ;
朱明哲 ;
孙长法 .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04) :264-268
[4]   海岛棉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J].
韩路 ;
曹新川 ;
胡守林 ;
龚平 ;
王海珍 .
江西棉花, 2005, (03) :26-29
[5]   长江流域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研究 [J].
许乃银 ;
陈旭升 ;
狄佳春 ;
肖松华 ;
刘剑光 .
棉花学报, 2003, (04) :221-226
[6]   棉纺工业发展对原棉的要求 [J].
周晔珺 ;
杨亦梅 .
中国棉花, 2003, (01) :26-27
[8]   从不同领域棉花品质差异谈实行区划种植的必要性 [J].
杨伟华 ;
熊宗伟 ;
唐淑荣 ;
项时康 .
中国棉花, 2002, (04) :2-6
[9]   黄河流域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 [J].
唐淑荣 ;
杨付新 ;
周关印 ;
余楠 ;
熊宗伟 ;
褚平 ;
侯爱玲 .
中国棉花, 1997, (06) :11-12
[10]   浙江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分布的研究 [J].
王学德,俞碧霞,夏如冰,朱乾浩,邱新棉,黄秀国 .
浙江农业科学, 1994, (0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