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吉林红旗岭超基性岩体的锆石U-Pb年龄、Sr-Nd-Hf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48
作者:
冯光英
[1
,2
]
刘燊
[1
]
冯彩霞
[1
]
贾大成
[3
]
钟宏
[1
]
于晓飞
[4
]
齐有强
[1
]
王涛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4]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5]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超基性岩;
岩石成因;
红旗岭;
吉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锆石LA-ICP-MSU-Pb年龄(220.6±2.0Ma)表明研究区超基性岩属于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主微量元素研究显示超基性岩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43.22%~44.48%)、K2O(0.10%~0.17%)和Na2O(0.15%~2.13%)以及较高的MgO含量(29.23%~30.38%)和Mg#值(83~84)、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La/Yb)N=1.95-2.61)、缺少明显的Eu异常(δEu=0.90~1.0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Sr)和Pb、以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和Ti;Sr、Nd、Hf同位素研究表明,超基性岩具有低的(87Sr/86Sr)i(0.70394~0.70408)、正的εNd(t)(3.5~4.0)和εHf(t)(9.6~14.4)。综合研究表明:红旗岭超基性岩来自亏损的岩石圈地幔源区,且源区部分熔融前受到了来自俯冲大洋(古亚洲洋)沉积物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影响。原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等)分离结晶作用,但在上升过程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明显混染。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超基性岩为佳木斯地块和华北克拉通碰撞造山后伸展拉张阶段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594 / 1606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