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青藏高原东北部希门错湖岩心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18
作者:
类延斌
[1
]
张成君
[1
]
尚华明
[2
]
张虎才
[3
]
李佳佳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粒度参数;
希门错;
青藏高原;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3.005
中图分类号:
P53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希门错为一冰川深水湖,流域面积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忠实地记录了湖泊的自然演化过程。结合希门错湖区特点,对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希门错岩心的黏土含量在20%60%之间,粗砂含量在0~10%之间,粉砂含量在20%80%之间。粒度参数用矩值法求得,平均粒径(Φ值)为6.0~8.5,标准偏差为0.8~3.0,偏度分布范围在-1.0~1.0之间,峰度为1.0~25.0。频率分布曲线存在众数粒径为0.6、1.0、8、30和200μm的次总体。众数粒径为1μm的次总体在7.3~6.0 m成为沉积物的主体,显示了极弱的水动力条件,为湖面结冰的情况下形成。众数粒径为8和30μm的次总体为沉积物的主体,分别代表了弱的水动力环境和强的水动力环境,指示了深水和浅水两种环境。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两个指标,对整段岩心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整段岩心经历了5次较大的环境变化:12.80~7.30 m有机质含量最低,磁化率最高,粗砂含量几乎为零,黏土含量较高,湖水较深,水动力条件较弱;7.30~6.25 m有机质含量低,磁化率下降,沉积物主要由黏土组成,湖面结冰时间更长,沉积环境更加稳定;6.25~5.00 m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剧烈波动,粗砂明显增多,湖水较浅,水动力条件较强;5.00~3.55 m有机质含量快速升高,磁化率下降,粗砂含量仍然较高,水动力条件较强,但水位比前一阶段有所升高;3.55~0 m有机质含量最高,磁化率最低,粗砂含量降低,湖水较深,降水量较大,水动力条件减弱。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