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新生代花岗岩Sr、Nd同位素研究

被引:18
作者
邱瑞照
邓晋福
周肃
肖庆辉
蔡志勇
刘翠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3]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4] 湖北地质勘察局鄂西北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Nd-Sr同位素; 中新生代花岗岩; 物质来源;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 ,本文报道青藏高原西部中新生代代表性花岗岩的Sr ,Nd同位素测定结果 ,结合前人已发表的东部地区花岗岩同位素资料 ,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物质来源与成因。研究表明 ,分布于冈底斯地块北南边界 (即冈底斯花岗岩北带和南带 )与洋壳俯冲有关的燕山晚期花岗岩 ,具有低87Sr/86Sr初始值 (小于 0 .70 6 )、正εNd(t)值和年轻的t2DM模式年龄的特征 ,岩浆来源于俯冲洋壳的熔融 ;与陆 陆碰撞及碰撞后有关的冈底斯花岗岩87Sr/86Sr初始值变化大 (0 .70 6~ 0 .719) ,而εNd(t)值和t2DM都在很小范围变化 ,Sr、Nd同位素组成似乎与时代、岩性无关 ,说明壳幔混合花岗岩的同位素源区长时期保持相对均一。无洋壳物质参与的通过陆内俯冲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区花岗岩 ,具有高87Sr/86Sr初始值 (大于 0 .72 0 )、古老模式t2DM年龄 (1792~ 2 2 0 6Ma)和低εNd(t)值 (- 10 .3~ - 16 .3)特征 ,并与基底岩石的Sr,Nd组成一致 ,岩浆源区为壳源。由此说明花岗岩类及其岩石组合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深部部分熔融物质的成分 ,不同火成岩组合的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11 / 6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从中亚正εNd值花岗岩看超大陆演化和大陆地壳生长的关系
    洪大卫
    王式洸
    谢锡林
    张季生
    王涛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203 - 209
  • [2] 西藏中部乌郁盆地碰撞后岩浆作用——特提斯洋壳俯冲再循环的证据.[J].赵志丹;莫宣学;张双全;郭铁鹰;周肃;董国臣;王勇;.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
  • [3] 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J].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汪洋;赵海玲;赵志丹;苏尚国;喻学惠;.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
  • [4] 西藏亚东淡色花岗岩Rb-Sr和Sm-Nd同位素研究——关于其年龄和源岩的证据
    杨晓松
    金振民
    [J]. 地质论评, 2001, (03) : 294 - 300
  • [5] 兴蒙造山带正ε(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
    洪大卫
    王式
    谢锡林
    张季生
    [J]. 地学前缘, 2000, (02) : 441 - 456
  • [6] 华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时代的Sm-Nd和锆石U-Pb同位素制约
    李献华
    赵振华
    桂训唐
    于津生
    [J]. 地球化学, 1991, (03) : 255 - 264
  • [7] 华南中生代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特征及成因讨论
    朱金初
    沈渭洲
    刘昌实
    徐士进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0, (02) : 97 - 105
  • [8] 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类型划分和成岩物质来源
    刘昌实
    朱金初
    沈渭洲
    徐士进
    [J]. 地质学报, 1990, (01) : 43 - 52
  • [9] 西藏南部某些中酸性岩体的铷-锶同位素研究
    王俊文
    成忠礼
    桂训唐
    许荣华
    张玉泉
    [J]. 地球化学, 1981, (03) : 242 - 246
  • [10] Continentalroot plumetec tonicsofChina:keytothecontinentaldynamics..DengJF;ZhaoHL;MoXXetal;.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