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被引:4
作者
秦燕
陈翠红
机构
[1]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国家与社会关系; 变迁—结构—话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用"变迁-结构-话语"这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员与社会颓丧、贪污腐败等变迁因素;基层民主、社会组织发展、制度化能力等结构因素;社会心理基础等话语因素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应以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思路,以解决利益矛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中层组织发展、推动群体性事件制度化进程为主要内容。
引用
收藏
页码:5 / 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  
比较政治学.[M].[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 著;曹沛霖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胡锦涛;.人民日报.2005,
[5]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政治认同的视角 [J].
聂军 ;
李渊清 .
社会主义研究, 2010, (04) :83-87
[6]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 [J].
翁定军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1) :85-110+244
[7]   基层政府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方式探析 [J].
顾绍梅 .
中州学刊, 2010, (01) :125-128
[8]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于建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6) :114-120+160
[9]   村级财政视野中的基层民主治理变迁——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分析框架 [J].
李增元 .
地方财政研究, 2009, (10) :19-23+37
[10]   浅议瓮安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J].
亦菲 .
人民之声, 2008, (08) :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