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诈骗罪中的“处分意识”

被引:81
作者
柏浪涛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诈骗罪; 处分意识; 盗窃罪; 财产性利益; 偷换二维码;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7.02.009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指责处分意识不要说无法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并不妥当。处分意识的必要性在于占有意思的必要性。处分意识是指处分人意识到将自己占有的财物或享有的财产性利益转移给对方占有或享有。首先,处分人需意识到自己占有财物或享有财产性利益。这种占有意思必须是具体的占有意思。其次,处分人在认识自己"转移占有"时,只需意识到财物的占有状态的改变。就有体物而言,不需要对财物的价值、数量及种类有认识;这些内容属于"错误认识"的认识内容,但不是"处分意识"的认识内容。就财产性利益而言,通过意思表示放弃债权的当场实现可能性,就表明有处分意识。"偷换二维码"案件中,如果顾客对收款账户(二维码账户)不负有审查义务,则商家是被害人,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盗窃对象不是商家的财物,而是商家的财产性利益,也即商家针对顾客的债权。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张明楷
    [J]. 中外法学, 2016, 28 (06) : 1405 - 1442
  • [2] 盗窃与抢夺的界限
    张明楷
    [J]. 法学家, 2006, (02) : 119 - 131
  • [3] 论三角诈骗
    张明楷
    [J]. 法学研究, 2004, (02) : 93 - 106
  • [4] 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16
  • [5] 德国判例刑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钢, 2016
  • [6] 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山口厚, 2011
  • [7] 刑法讲义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谷实, 2008
  • [8] 日本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西田典之, 2007
  • [9]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著, 2006
  • [10] 德国债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DieterMedicus)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