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入湖河道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和营养水平分析

被引:10
作者
袁旭音 [1 ]
李兵 [2 ]
许薇薇 [2 ]
陈颖 [1 ]
机构
[1]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生物利用磷; 沉积物; 河流; 太湖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提取磷(OL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其中AAP是重要的生物利用磷,AAP的比例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AAP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河道有所不同,北部河道与总氮(TN)、总磷(TP)相关性较好,中部和南部河道与沉积物有机质总量(TOM)相关性较好。沉积物的生物利用磷受不同污染源影响较大。对比河道沉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的特征,发现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BAP)/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总磷(TP)都高于河道沉积物,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引用
收藏
页码:212 / 2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J].
王琦 ;
姜霞 ;
金相灿 ;
徐玉慧 .
湖泊科学, 2006, (02) :120-126
[2]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J].
张路 ;
范成新 ;
朱广伟 ;
王建军 .
湖泊科学, 2006, (01) :36-42
[3]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藻类可利用量[J]. 朱广伟,秦伯强,张路.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4]   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磷形态分布研究 [J].
张路 ;
范成新 ;
池俏俏 ;
王建军 ;
秦伯强 .
地球化学, 2004, (04) :423-432
[5]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张路 ;
范成新 .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3) :381-388
[6]   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变化 [J].
黄清辉 ;
王东红 ;
王春霞 ;
马梅 ;
王子健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2) :20-23
[7]   沉积物中磷形态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 [J].
黄清辉 ;
王东红 ;
王春霞 ;
马梅 ;
王子健 .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06) :24-27
[8]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J].
高效江 ;
陈振楼 ;
许世远 ;
刘绿叶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6) :711-715
[9]   河口营养盐动力学过程研究的若干进展 [J].
黄小平 ;
黄良民 .
黄渤海海洋, 2001, (04) :86-92
[10]   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可利用磷在地表径流中的流失和预测 [J].
晏维金 ;
章申 ;
吴淑安 ;
蔡强国 ;
唐以剑 .
环境化学, 1999, (06) :49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