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剌

被引:15
作者
李志宏
王志浩
汪啸风
陈孝红
王传尚
祁玉平
机构
[1]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牙形剌; 中/下奥陶统界线; 黄花场剖面; 湖北宜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重点描述宜昌黄花场剖面中 /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重要牙形剌共 3属、5种和 2新种Bergstroe mognathussp .nov .,BaltoniodustetrachotomusLiandWangsp .nov .,并对Oepikodusevae带和Baltoniodustriangu laris带分子的首现位置及带的含义进行厘定。作者还在此剖面大湾组下段发现北美中大陆区暖水型牙形剌Tripoduslaevis和Protoprioniodusaranda ,并确定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在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之上 0 .3m处。Tripoduslaevis的首次出现曾提议为中奥陶统的底界的标志 (见陈旭等 ,2 0 0 0 )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上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接近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 ,对确定中 /下奥陶统界线很重要。由于在黄花场剖面可识别出Baltonioduscrassulus—B .gladiatus—B .triangularis演化谱系 ,作者建议以B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奥陶统的底界 ,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中 /下奥陶统界线的层型剖面。同时 ,文中将本区的牙形刺带与世界其它地区作了对比。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3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扬子区中奥陶统大湾阶底界精细生物地层分带与对比
    陈孝红
    汪啸风
    李志宏
    王传尚
    [J]. 古生物学报, 2003, (03) : 317 - 327
  • [2] 湖北宜昌黄花场中/下奥陶统界线附近几丁虫组合及其地层学意义
    陈孝红
    汪啸风
    李志宏
    王传尚
    张淼
    [J]. 地层学杂志, 2002, (04) : 241 - 247+252
  • [3] 奥陶纪年代地层学研究评述
    陈旭
    戎嘉余
    张元动
    樊隽轩
    [J]. 地层学杂志, 2000, (01) : 18 - 26
  • [4]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M].全国地层委员会编;.地质出版社.2001,
  •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M]..地质出版社.1988,
  • [6] 中国南部早古生代牙形石.[M].安太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7] 湖北奥陶系牙形石研究.[M].安太庠等 著.地质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