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被引:30
作者
肖黎姗 [1 ,2 ]
王润 [1 ,2 ]
杨德伟 [1 ,2 ]
孙艳伟 [1 ,2 ]
刘健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极化格局; 碳聚集; 碳排放区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有利于设立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和战略,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碳总量和碳强度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空间上出现了高值的聚集现象。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碳排放聚集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碳排放区划方案。区划结果显示出资源丰裕程度与碳强度的关系,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空间分析[M]. 科学出版社 , 王劲峰等著, 2006
[12]  
Europe adapts to climate change: Comparing National Adaptation Strategies[J] . G. Robbert Biesbroek,Rob J. Swart,Timothy R. Carter,Caroline Cowan,Thomas Henrichs,Hanna Mela,Michael D. Morecroft,Daniela Re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10 (3)
[13]   Urban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cities in Chin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Dhakal, Shobhakar .
ENERGY POLICY, 2009, 37 (11) :4208-4219
[14]   Future inequality in CO2 emissions and the impact of abatement proposals [J].
Heil, MT ;
Wodon, QT .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0, 17 (02) :163-181
[15]  
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Inventories. IPCC.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gl/invs1.html . 2010
[16]   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 [J].
查冬兰 ;
周德群 .
系统工程 , 2007, (11) :65-71
[17]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18]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 [J].
主春杰 ;
马忠玉 ;
王灿 ;
刘子刚 .
生态环境, 2006, (05) :1029-1034
[19]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评估方法研究 [J].
吴悦颖 ;
李云生 ;
刘伟江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2) :66-70
[20]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J].
徐康宁 ;
王剑 .
经济研究, 2006, (01) :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