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被引:14
作者
刘震 [1 ]
付东阳 [1 ]
肖伟 [1 ]
杜金虎 [2 ]
易士威 [2 ]
党虎强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陡坡带; 缓坡带; 洼槽带; 成藏模式; 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J].
费宝生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6) :29-32+3
[2]   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 [J].
傅广 ;
张云峰 ;
杜春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22-24
[3]   二连盆地盖层条件与油气保存 [J].
彭先焰 ;
唐宏 ;
张晓龙 ;
唐越 ;
王孟华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5) :14-16+5
[4]   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J].
付广 ;
杨勉 .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04) :408-411+423
[5]   二连盆地凹陷结构与成藏模式 [J].
易士威 ;
李正文 ;
焦贵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2) :3-5
[6]   东北裂谷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成藏研究 [J].
祝玉衡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7, (03) :13-17+100-101
[7]   二连盆地的逆断层运动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J].
张德林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4, (05) :637-641+668
[8]  
Evolution of hydrodynamic field,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Songliao Basin, China[J] . Lou Zhanghua,Zhu Rong,Jin Aimin,Sun Maoming,Cai Xiyuan,Chi Yuanlin. &nbsp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03 (2)
[9]   渤海湾盆地东营—惠民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 [J].
谭丽娟 ;
蒋有录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4) :366-370+374
[1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J].
温志新 ;
王红漫 ;
陈春强 ;
胡咏 ;
李辉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2) :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