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龙羊峡形成的初步认识

被引:20
作者
赵振明
刘百篪
机构
[1]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陕西西安
[3] 甘肃兰州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溯源侵蚀; 抬升幅度; 流水下切; 龙羊峡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从地貌和新构造的角度实际考察了龙羊峡,建立了共和盆地和龙羊峡地区构造抬升和变形的几何模型。根据模型笔者认为,黄河溯源侵蚀到达贵德盆地之后,龙羊峡西段由海拔3000m的夷平面封闭共和古湖,共和盆地周围的水体流向共和古湖;峡谷东段拉吉玛、罗汉堂地区已进行溯源侵蚀,水体向东流向贵得盆地。共和运动发生时,共和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次级刚性活动块体被向东挤出和向东南微量顺时针旋转,同时,盆地的西端垂直构造抬升的幅度大于东端,共和古湖的水体重心向东偏移,水面越过海拔3000m的夷平面,向东流向贵德盆地,流水作用在两个盆地之间快速下切形成现今的龙羊峡。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1]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孙鸿烈等 主编, 1998
[12]   龙羊峡坝区三维地应力场及其断裂带机制分析 [J].
马启超 ;
戚蓝 .
岩土工程学报, 1993, (03) :1-8
[13]   对龙羊峡水库发生诱发地震可能性的探讨 [J].
郭杰 ;
刘启芬 ;
高强 .
地震研究, 1993, (01) :60-66
[14]   黄河龙羊峡电站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J].
王士天 ;
李渝生 ;
苏道刚 ;
魏伦武 .
地质学报, 1988, (04) :361-372
[15]   龙羊峡附近超固结粘土大型滑坡的形成机制及高速远滑的原因 [J].
刘汉超 ;
张倬元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6, (03) :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