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颗粒物微物理模型简介与重污染过程应用分析

被引:2
作者
刘冰 [1 ]
赵熠琳 [1 ]
Yu Fangqun [2 ]
李健军 [1 ]
王晓彦 [1 ]
焦聪颖 [1 ]
汪巍 [1 ]
牛航宇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2]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ASRC)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关键词
APM模型; 二次颗粒物; 微物理过程; 京津冀;
D O I
10.19316/j.issn.1002-6002.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中国细颗粒物(PM2.5)导致的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低层对流层中很多地方都有显著的二次颗粒物生成过程,因此对颗粒物物理化学转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转化过程对空气质量模式模拟和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高效率颗粒物微物理(APM)模型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在全球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区域性气象和化学预报模型(WRF-Chem)通用地球系统模型(CESM-CAM5)等气象及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验证,能够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尺度对粒子生成、长大、凝聚、消除等微物理过程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直接/间接辐射强迫等进行模拟。应用GEOS-Chem-APM模式模拟了2014年2月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结果显示,湿度模拟的准确性对其他物理和污染物浓度等模拟结果有重要作用;2月20—26日的重污染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较为吻合,主要污染特点是较高的湿度(90%以上),同时,二次颗粒物和包裹了二次物种的一次颗粒物(黑碳/有机碳)是低能见度的最大贡献者。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北京地区冬季典型PM2.5重污染案例分析 [J].
孙峰 ;
张大伟 ;
孙瑞雯 ;
董欣 ;
王欣 ;
王占山 ;
程念亮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6) :1-12
[2]   京津冀典型城市采暖季颗粒物浓度与元素分布特征 [J].
张霖琳 ;
高愈霄 ;
刀谞 ;
王超 ;
滕恩江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6) :53-61
[3]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J].
区宇波 ;
岳玎利 ;
张涛 ;
周炎 ;
袁鸾 ;
谢敏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5) :16-20
[4]   上海市秋季典型PM2.5污染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J].
王茜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2) :7-13
[5]   冬、春季大气PM10重污染的监测与预警——以江苏省典型城市为例 [J].
张璘 ;
丁铭 ;
东梅 .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02) :90-94
[6]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J].
王自发 ;
谢付莹 ;
王喜全 ;
安俊岭 ;
朱江 .
大气科学, 2006, (05) :778-790
[7]  
In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by ion-mediated nucleation of aerosol[J] . Yu F.,Luo G.,Liu X.,Easter R. C.,Ma X.,Ghan S. 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2 (291)
[8]  
Regional and global modeling of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with a size, composition, and mixing state resolved particle microphysics model[J] . Yu F.,Luo G.,Ma X..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2 (273)
[9]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based on GEOS-Chem-APM and uncertainties[J] . Ma X.,Yu F.,Luo G..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2 (272)
[10]  
Simulation of particle formation and number concentration over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with the WRF-Chem + APM model[J] . Luo G.,Yu F..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1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