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后期,城镇失业下岗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见《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对失业人员的正确界定与甄别无疑是研究失业问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出失业人员规模以及相应的失业率,也才能把握失业人员的各项特征以及行为模式,从而为降低失业率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国官方的失业统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着偏误,导致了对失业的低估,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和严重程度。同样,针对官方认定的失业人员而得出的有关政策建议无疑也会存在误导。这一点已被许多学者所指出,也被统计部门所意识到。如果坚持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判断失业形势,人们就有可能对当前政府部门的再就业政策产生误解,因为大约为4%的登记失业率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自然失业率"是不相上下的,就经济学理论而言,针对自然失业的就业或再就业政策不仅无助于消除自然失业,反而会带来宏观经济上诸多的负作用。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利用2002年城镇居民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相关资料,按照与国际上通用的失业定义较为一致的统计口径,结合中国经济的一些特殊情况,对当年的几种不同的城镇失业率加以估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失业人员的构成和相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