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及逻辑关系分析

被引:10
作者
谢海军
机构
[1]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无直接利益冲突”; 动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与传统利益群体性事件动因逻辑关系"压迫—反应"的简单因果模式不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生成动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利益表达受阻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复杂模式。"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在事件现场"隐性"存在;利益表达受阻是连接"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基础性动因和不公平感社会心理产生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冲突是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事件现场行动的"显性"直接动因,"泄愤性攻击"是社会心理冲突能量的宣泄,更多表现为"暴力抗争"。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集体行动的逻辑.[M].(美) 奥尔森 (Olson;M.)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  
社会冲突的功能.[M].(美)科 塞(Coser;A.)著;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5]   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及遏制机制研究 [J].
许尧 ;
刘亚丽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17-21
[6]   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 [J].
王赐江 .
长江论坛, 2010, (04) :47-53
[7]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特征 [J].
郝宇青 .
探索与争鸣, 2007, (04) :45-48
[8]   社会矛盾新警号 [J].
钟玉明 ;
郭奔胜 .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2) :10-13
[9]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J].
于建嵘 .
学海, 2006, (02)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