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熟气评价方法及其在松辽盆地北部的应用

被引:11
作者
卢双舫
王琼
李吉君
刘绍军
申家年
薛海涛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
关键词
低熟气; 化学动力学; 生气量; 松辽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的评价低熟气生成量方法这一难题,从低熟气的(低温)热成因机理出发,认为当前被广泛、成功应用于成熟的热成因天然气生成量评价的化学动力学方法仍应是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标定了松辽盆地代表性源岩干酪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进而与可能成为低熟气先质的非烃、沥青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一起,构成了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方法,同时指出有机质中少量的低活化能组分的存在是低熟气生成的内因。实际应用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低熟气的总生成量为41992×108m3,如果采用1%的运聚系数,则松辽盆地低熟气的资源量约为420×108m3,远低于松辽盆地常规热成因气的资源量;由化学动力学方法来评价低熟气生成量是可行的,这一方法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富含低熟气的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生物气-低熟气藏形成条件与潜力分析 [J].
张英 ;
李剑 ;
胡朝元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37-41+69
[2]   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 [J].
刘文汇 ;
徐永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30-36
[3]   浅层混源天然气判识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J].
王万春 ;
刘文汇 ;
刘全有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6) :469-473
[4]   大港探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 [J].
刘玉梅 ;
邓泽进 ;
田晓平 ;
贾丽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4) :279-282
[5]   莺—琼盆地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特征与勘探前景 [J].
何家雄 ;
冼仲猷 ;
陈伟煌 ;
李明兴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06) :1-11
[6]   原油族组分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J].
卢双舫 ;
付晓泰 ;
陈昕 ;
曲佳燕 ;
薛尚义 .
地质学报, 1997, (04) :367-373
[7]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形成机制及演化模式 [J].
刘文汇 ;
徐永昌 ;
雷怀彦 ;
张柏生 ;
史继扬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6) :511-517
[8]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关系 [J].
刘文汇,徐永昌 .
沉积学报, 1995, (02) :4-13
[9]  
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动力学.[J].卢双舫;王子文;黄第藩;赵锡嘏;刘晓艳.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1
[10]  
一种新的天然气成因类型——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J].徐永昌;沈平;刘文汇;王万春.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