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种植系统土壤水分消耗和恢复

被引:25
作者
李巍 [1 ]
郝明德 [1 ,2 ]
王学春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水分; 作物; 恢复; 黄土高原; 小麦; 玉米; 苜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土高原的土壤干燥化是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土壤干层形成和恢复对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植体系和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消耗和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玉米地土壤水分减少最多的月份大多出现在8月或9月,小麦地主要出现在5、6、7月3个月,苜蓿地主要出现在6月或8月;1985-1990年的6a间,玉米、小麦和苜蓿地生育期内0~2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裸地平均分别减少了32.52、60.27和86.47mm。旱作玉米地的土壤水分在平水年型可以得到完全恢复;旱作小麦地在丰水年型或者遇到强降雨的月份土壤水分在0~3m范围内可以得到恢复,但较难恢复到试验初期的土壤水分。旱作苜蓿地0~3m范围的土层在降雨较多的年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6~10m的土壤水分很难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杨永东
    张建生
    蔡国军
    莫保儒
    王子婷
    柴春山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04) : 149 - 151+156
  • [2] 保护性耕作下陇东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
    周少平
    谭广洋
    沈禹颖
    南志标
    高崇岳
    杨晶
    [J]. 草业科学, 2008, (07) : 69 - 76
  • [3]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李军
    陈兵
    李小芳
    赵玉娟
    次仁央金
    蒋斌
    胡伟
    程积民
    邵明安
    [J]. 生态学报, 2008, (04) : 1429 - 1445
  • [4]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水分恢复
    万素梅
    贾志宽
    韩清芳
    杨宝平
    [J]. 生态学报, 2008, (03) : 1045 - 1051
  • [5] 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土壤水分消耗规律
    万素梅
    胡守林
    贾志宽
    曹永红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12) : 30 - 34
  • [6] 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
    王俊
    刘文兆
    李凤民
    [J]. 土壤学报, 2007, (01) : 179 - 183
  • [7]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苜蓿地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
    樊军
    邵明安
    王全九
    [J]. 草地学报, 2006, (03) : 261 - 264
  • [8] 甘肃省小麦水分平衡及其时空分布模式
    杨艳昭
    封志明
    林耀明
    [J]. 地理研究, 2005, (06) : 853 - 859
  • [9]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与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陈洪松
    邵明安
    王克林
    [J]. 生态学报, 2005, (10) : 2491 - 2498
  • [10] 宁南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及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研究
    刘沛松
    李军
    贾志宽
    于亚军
    刘世新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9) : 270 -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