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66
作者
佘宏全 [1 ]
李进文 [1 ]
丰成友 [1 ]
马东方 [2 ]
潘桂棠 [2 ]
李光明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斑岩; 铜矿床; 高温高盐度; 流体包裹体; 成因; 多不杂;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2O-NaCl-KCl-FeCl2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434 / 1447+1491 +149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曲晓明
    辛洪波
    [J]. 地质通报, 2006, (07) : 792 - 799
  • [2]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赵文津
    刘葵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J]. 地质通报, 2004, (07) : 623 - 635
  • [3]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白垩系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王璞珺
    Frank Mattern
    Werner Schneider
    刘万洙
    田纹全
    李才
    [J]. 世界地质, 2003, (02) : 105 - 110+118
  • [4] 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高盐度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张德会
    张文淮
    刘伟
    [J]. 岩石学报, 2003, (01) : 173 - 180
  • [5]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张德会
    张文淮
    许国建
    [J]. 地学前缘, 2001, (03) : 193 - 202
  • [6] 高盐度、高温和高成矿金属的岩浆成矿流体——以格拉斯伯格Cu-Au矿为例
    卢焕章
    [J]. 岩石学报, 2000, (04) : 465 - 472
  • [7] 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富铜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成因
    陈培荣
    徐士进
    王汝成
    陈小明
    沈渭洲
    倪培
    [J]. 地球化学, 1997, (05) : 54 - 61
  • [8] 卢焕章等著.流体包裹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9] 刘斌,沈昆著.流体包裹体热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 [10] 卢焕章著.成矿流体[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