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被引:7
作者
谢联辉
林奇英
朱其亮
赖桂炳
陈南周
黄茂进
陈时民
机构
[1] 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2] 龙海县农业局
关键词
二点黑尾叶蝉; 传病能力; 介体昆虫; 水稻东格鲁病; 病害流行; 电光叶蝉; 水稻害虫; 防治研究; 福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报道1979~1982年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传播、流行和防治的研究结果。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表明:此病主要发生于我省晚季稻田;病田产量一般损失3~7成,甚至完全绝收;病害可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但以二点黑尾叶蝉的传病力最强。介体昆虫的传病能力,与其饲毒和接种取食时间长短及温度高低有关,而与昆虫产地关系不大。病害流行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6~7月份的介体昆虫数量及其带毒虫比率;(2)晚季水稻播种、插秧时间的迟早;(3)感病品种的栽植面积。采用压缩感病品种,改种、扩种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插秧时间,避过最感病的苗期和返青分蘖期的介体昆虫迁飞高峰,以及关键时间铲除田间杂草,扑灭介体昆虫等几项综合防治措施,可在大面积范围内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8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水稻东格鲁病(球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 [J].
谢联辉 ;
林奇英 .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2, (03)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