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51
作者
赵俊峰 [1 ]
刘池洋 [1 ]
喻林 [2 ]
王晓梅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
[3]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中心; 堆积中心; 沉降中心; 中生代; 秦岭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原盆面貌、岩性岩相组合、物源分析和厚度分布特征等的综合研究表明,从中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南向北、再向西南发生逆时针迁移;在盆地西部,早白垩世沉积前没有统一或规模较大的堆积中心,仅存在孤零分布或彼此分割、规模不大的局部堆积中心。盆地西部多个时期出现的地层较厚分布区带,是该区距盆地西界较近,物源供给充足、水动力作用强所致,故代表局部堆积中心。早白垩世,沉积、堆积和沉降中心才在盆地西南部"三位一体"叠合分布。直到中侏罗世末,在黄河之西的今盆地残留区,总体仍呈西高东低的古地理—构造格局。盆地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各期的沉积中心在位置上大体一致,上下大部重叠;该沉积中心及近邻,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热演化程度为盆地最高,显示该区深部作用较为活跃。综合分析认为,中生代各期沉积中心的叠置及其与高热演化地区的重合,反映为总体受沉降中心控制所致,可作为盆地沉降中心的代表。大型鄂尔多斯克拉通内盆地中生代各期沉积(沉降)中心在位置上偏于盆地南部,与秦岭造山带同期强烈的会聚造山活动产生的前陆挠曲沉降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40 / 55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31]   贺兰坳拉槽与前渊盆地及其演化 [J].
孙国凡 ;
刘景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3, (03) :236-245
[3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展望 [J].
张金山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2, (04) :304-315
[33]   叠合盆地的发展特征及其含油气性——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孙肇才 ;
谢秋元 .
石油实验地质, 1980, (01)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