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反事实法的分析

被引:5
作者
周葵
毛运意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出口隐含碳; 影响因素; 反事实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752.62 [出口贸易];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中间消耗的"消耗规模与部门构成"是影响中国出口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1995—2015年数据,在部门归类与形式变换基础上,本文选取"单位产出碳排放量"、"完全消耗系数"与"出口值"为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子,构建"因子变动—反事实构造—效果评价"分析框架,借助规模指数与结构指数对影响因子的变化动态进行描述,并通过反事实构造对"因子变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单位产出碳排放量"规模指数单调递减,Spearman偏度系数为右偏态,说明相比于意愿产出而言,非意愿产出"碳排放量"具有内在的规模不经济;"中间消耗"规模指数与碳偏向性指数在截面上始终处于高位水平,时序上出现了显著的递增趋势,说明中国单位出口值的中间消耗量偏大,消耗投入在结构上偏向于高碳部门,与"技术前沿国"美国存在显著"技术差距";"出口值"规模指数呈现"平缓扩张——快速攀升——V型震荡"的阶段性特征,结构指数经历了以基期2002年为顶点、"先下降、后上升、再平稳"的变化轨迹,说明"出口值"作为最具弹性的影响因子,受"亚洲金融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美国次债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明显,对出口碳排放的推动作用存在伸缩性与阶段性差异。从"因子变动"影响效果来看,中国产出、中间消耗与出口的部门构成具有内生关联,均显著偏向于高碳部门,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产生了叠加性的"正向"扩张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视角需从产品环节向中间消耗环节扩展,现阶段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速要素禀赋升级,借力要素价格机制与差别化产业规制政策,从上游环节抑制出口碳排放的输入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 [J].
潘安 ;
魏龙 .
经济评论, 2016, (04) :16-29
[2]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异质性研究综述 [J].
王新华 ;
陈兆瑞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 32 (04) :39-44
[3]   CGE model-based analysis of the neutralized hybrid carbon policy and its decomposed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carbon reduction,and energy utilization costs [J].
Rui Sun ;
Dan Kuang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01) :43-54
[4]   中国外贸生态环境分析与绿色贸易转型研究——基于隐含碳的实证研究 [J].
刘祥霞 ;
王锐 ;
陈学中 .
资源科学, 2015, 37 (02) :280-290
[5]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中欧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 [J].
谭娟 ;
陈鸣 .
经济学家, 2015, (02) :72-81
[6]   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J].
郭朝先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7) :15-20
[7]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J].
赵玉焕 ;
刘月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2) :8-14
[8]   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 [J].
刘瑞翔 ;
姜彩楼 .
经济学(季刊), 2011, 10 (03) :777-798
[9]   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张友国 .
经济学(季刊), 2010, 9 (04) :1287-1310
[10]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ost-China era[J] . Guadalupe Arce,Luis Antonio López,Dabo Guan. Applied Energy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