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6年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被引:72
作者
李智
鞠美庭
刘伟
邵超峰
机构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产值; 生态压力; 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2.75%(0.046 hm2/人)到2005年的10.48%(0.055hm2/人);自1996年起,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到2005年为0.33×104美元/hm2,比1996年的0.19×104美元/hm2增加0.14×104美元/hm2,能源足迹强度1996年最高为5.15 hm2/×104美元,最低为2005年3.07 hm2/×104美元;能源足迹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自1996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6年压力指数为0.84,到1999年为0.63,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增加,到2004年超过1,2005年达到1.20。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能源需求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协整分析 [J].
陈卫东 ;
陆海波 ;
顾培亮 .
天津大学学报, 2006, (S1) :268-273
[2]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 [J].
刘朝明 ;
曾胜 ;
刘博 .
华东经济管理, 2006, (11) :29-34
[3]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J].
马宏伟 ;
王效华 ;
何祖银 ;
李静 .
商业研究 , 2006, (16) :38-41
[4]   一些国家能源政策动向及其特点 [J].
吴双 .
天然气经济, 2006, (03) :24-26+79
[5]  
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 岑可法.中国废钢铁. 2006(02)
[6]  
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 岑可法.中国废钢铁. 2006 (02)
[7]   我国能源产业的回顾与展望 [J].
“我国能源产业的状况分析”课题组 ;
王元京 .
经济研究参考, 2006, (89) :2-17
[8]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
刘宇辉 ;
彭希哲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57-2262
[9]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奥)陶在朴著, 2003
[10]  
Footprint-adjusted net ecosystem CO 2 exchange and carbon balance components of a temperate forest[J] . Miklos T. Nagy,Ivan A. Janssens,Jorge Curiel Yuste,Arnaud Carrara,Reinhart Ceulemans.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