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方向及策略探讨

被引:14
作者
姚国才
马鸿翔
姚金保
张鹏
杨学明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产量; 育种; 长江中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的方向及策略,对这一地区近期育成的和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其主要结果为:在目前中高产水平下(6000~6750kg/hm2),总体以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大,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与环境相关值较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但其表型相关值较大;千粒重和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所致,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被通过穗数和通过千粒重的间接作用所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试验品种的产量3因素表现为,在产量相对由低中产到较高产时,穗数增加较多,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提高较多,而在高产组次中,穗数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每穗粒数增幅较大,千粒重明显提高。鉴于此,作者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高产小麦育种,虽选育穗粒重齐头并进类型,或以大穗大粒为主类型,或穗粒并重类型似均有可行性,但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在策略上宜稳定穗数,增加粒数,主攻(提高)粒重。同时,还探讨了相适宜的产量构成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专用小麦区划研究 [J].
禾军 ;
吴晓春 ;
不详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03, (05) :22-26
[2]   江苏省小麦品质区划研究初报 [J].
王龙俊 ;
陈荣振 ;
朱新开 ;
杨力 ;
姜东 ;
陈维新 ;
李旭 .
江苏农业科学, 2002, (02) :15-18
[3]   小麦品种源库性状演变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J].
姚国才,周朝飞,钱存鸣,盛培英,陈志德 .
江苏农业科学, 1994, (02) :1-4
[4]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 [J].
吴兆苏 ;
魏燮中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03) :14-22
[5]   论长江下游茅山丘陵地区现阶段小麦产量和育种目标——Ⅰ.单产和产量组成因素 [J].
俞世蓉 ;
魏燮中 ;
沈锡五 ;
朱礼春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1, (04) :32-39
[6]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庄巧生主编, 2003
[7]  
农业试验统计[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莫惠栋 编著, 1984
[8]  
作物数量遗传[M]. 农业出版社 , 刘来福 编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