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文化与场域: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研究

被引:17
作者
杨君 [1 ]
方蕙 [2 ]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2] 华东理工大学
关键词
个体化; 结构主义; 文化主义; 公私场域; 自我文化;
D O I
10.19624/j.cnki.cn42-1005/c.2019.09.011
中图分类号
C912.1 [个人(社会人)];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作为一种阐释个人与社会关系转变的现代性理论,个体化在中国社会的应用既引起热烈的讨论也遭到巨大的现实挑战。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化引入中国后的重要研究,归纳出三种研究取向:结构主义视角、文化主义视角和公私场域视角。这些研究取向由于研究问题、研究时间以及研究背景的不同,带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梳理总结出三种研究脉络:侧重共同体建设的结构主义视角、侧重生活变革的文化主义视角和侧重个体权利的公私场域视角。本文以为,个体化在中国的适用性呈现复杂化与多元化特征:缺乏制度支持的个体化、功利主义的个体化以及个体权利崛起的个体化。这启示我们更应注重中国社会个体化的本土研究,深入挖掘传统资源,系统分析个体化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1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3]   我国网络社会的个体化及其治理 [J].
王斌 .
人文杂志, 2016, (02) :118-124
[4]   乡村宗族再造视域中的个体化理论 [J].
杨渝东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 52 (06) :58-67+155
[5]   农村社会中的有限个体化——以华北P县西水村为例 [J].
梁晨 .
社会发展研究, 2014, (03) :139-157+242
[6]   个体化: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新趋势 [J].
董敬畏 .
浙江学刊, 2014, (04) :189-194
[7]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J].
吴理财 .
江汉论坛, 2014, (03) :135-139
[8]   女性参与:互构中的个体化进程 [J].
闵学勤 .
南京社会科学, 2014, (02) :55-61
[9]   个体化时代城市青年的社会压力及其应对 [J].
冯莉 .
中国青年研究, 2014, (02) :87-91